1. 严重汽蚀,急剧损坏泵体
原理: 向下直接吸水时,泵的进口需要形成很高的真空度才能将浆体“吸上来"。这会导致进口压力远低于浆体的饱和蒸汽压,使液体剧烈汽化,产生大量气泡。这些气泡随浆体进入高压区后瞬间溃灭,形成汽蚀。
危害: 汽蚀的微观冲击力强,会像“微型水刀"一样剥蚀叶轮、护套等过流部件的金属表面,导致材料在很短时间内出现蜂窝状的损坏,性能急剧下降(流量、扬程不足),并伴随剧烈的振动和噪音。
2. 无法排气,形成“气塞"导致抽空
原理: 泵体和进口管道内原本充满空气。在启动前,向下倾斜或垂直向下的管道根本无法自动排气。泵启动后,空气被压缩在泵腔顶部或管道高处,无法排出。
危害: 空气形成“气阻",会像塞子一样阻挡浆体进入泵腔,导致泵无法正常吸水,出现“抽空"现象。泵在抽空状态下干转或无浆运行,会迅速升温,严重损坏机械密封和轴承。
3. 启动困难,需要反复灌泵
原理: 由于无法自动排气,每次启动前都必须从外部向泵腔和吸入管道内灌注引浆液或清水,将空气排出。这个过程(称为“灌泵")非常繁琐、耗时,且如果密封不严,空气极易再次进入,导致启动失败。
危害: 严重影响生产效率,无法实现自动化和紧急启动,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不确定性。
4. 加剧磨损与振动,缩短寿命
原理: 汽蚀本身就会加剧磨损。同时,不稳定的进料(夹杂空气)和汽蚀现象会导致泵组产生强烈振动。
危害: 异常的振动会加速机械密封、轴承的失效,导致地脚螺栓松动,甚至造成泵轴断裂或管路震裂等严重机械故障,大幅缩短泵和整个系统的使用寿命。
5. 运行效率极低,能耗剧增
原理: 在汽蚀和抽空的共同作用下,泵的实际工作效率会大幅下降。为了达到所需的工况点,电机需要消耗更多功率,但输出的有效功却很少。
危害: 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,使得运行成本显著增加。
为了避免上述危害,渣浆泵的正确吸入方式应该是 “压入式"或“灌注式" 安装。
核心要求: 保证泵的进口处有足够的 “有效汽蚀余量"(NPSHa),且必须大于泵必需的“必需汽蚀余量"(NPSHr)。
实现方法:
抬高液位: 将泵安装在下游的较低位置,使浆体液面高于泵的进口中心线。
创造正压: 利用液位的静压头,让浆体在重力作用下自动“压入"或“灌入"泵内。
保证压力: 确保进口管路充满浆体,没有任何气囊存在。
扫一扫 微信咨询
©2025 湖北省天门天标泵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:鄂ICP备2021001645号-1 技术支持:环保在线 sitemap.xml 总访问量:29479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