渣浆泵的出口管径通常需要比进口管径更大,或者比同流量清水泵的出口管径更粗,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渣浆的高磨损性:尾矿、矿浆等介质含有硬质固体颗粒(如砂石、金属颗粒),高速流动时会剧烈冲刷管壁,导致管道快速磨损甚至穿孔。
流速控制:通过加大出口管径,可降低浆液流速(一般控制在 1.5~3 m/s,具体取决于颗粒硬度、浓度)。流速过高(如>3 m/s)会显著加剧磨损,而流速过低(<1 m/s)又可能导致颗粒沉积。
经验公式:渣浆管道设计常用 Durand公式 或 Wasp方法 计算临界沉降流速,确保既能悬浮颗粒又不至于磨损过快。
流动阻力与管径关系:管道阻力(扬程损失)与流速的平方成正比()。增大管径可大幅降低流速,从而减少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(如弯头、阀门处)。
节能效果:若出口管径过小,泵需额外扬程克服管道阻力,导致电机负荷增大、能耗上升,长期运行不经济。
沉降风险:若管径过小或流速不足,浆液中的粗颗粒可能逐渐沉积在管道底部,形成堵塞(尤其在水平管段或低流速区)。
自清洁流速:加大管径可调整流速至 临界沉降流速 以上,确保颗粒保持悬浮状态(例如,对于d₅₀=1mm的颗粒,通常需>2 m/s)。
高扬程泵的出口压力:渣浆泵(如重型AH系列)的出口压力较高,若管径太小,可能因节流效应导致管道振动或水锤冲击。
脉动缓冲:粗管径可一定程度上缓解渣浆泵的流量脉动(如离心泵的叶轮通过频率振动)。
磨损预留:渣浆管道通常设计时预留壁厚(如橡胶衬里管道),增大初始管径可延长使用寿命,减少频繁更换。
未来扩容:若工艺可能提产,粗管径预留了流量提升空间。
管径与流速平衡:
粗颗粒(d₅₀>0.5mm):1.8~3 m/s
细颗粒(d₅₀<0.1mm):1.2~2 m/s
一般渣浆管道流速范围:
可通过 Thomas斜率法 或 软件模拟(如PipeFlow) 优化管径。
材质选择:
高磨损区(如弯头、泵出口附近)采用耐磨材料(如陶瓷复合管、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衬管)。
布置优化:
避免急弯(推荐弯头曲率半径≥5倍管径),减少局部磨损。
短距离高压输送:若管道极短(如泵出口至旋流器),可适当减小管径,但需校核磨损寿命。
高浓度膏体输送:需按非牛顿流体特性设计,管径可能更粗以降低剪切阻力。
渣浆泵出口管径加粗的核心目的是:
✅ 降低流速,减少磨损(延长管道寿命)
✅ 优化系统阻力(节能降耗)
✅ 防止沉降堵塞(保障稳定运行)
实际设计中需结合浆液特性(颗粒大小、浓度)、输送距离、成本等因素综合确定管径。
扫一扫 微信咨询
©2025 湖北省天门天标泵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:鄂ICP备2021001645号-1 技术支持:环保在线 sitemap.xml 总访问量:226330